P2P火爆背后“坑许多”:新瓶装旧酒侵权防不胜防
【金融·成本】P2P火爆背后“坑许多”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何方竹 | 北京报道
具有较强精英色彩的金融行业,正跟着互联网的成长越来越普及,这从告白的投放便可知一二。曾经的告白大户地产公司的“职位”正逐渐被互联网金融公司撼动。P2P平台E租宝将数亿元告白费投向电视、高铁、地铁等处;同为P2P平台的恒昌公司冠名近百列高铁,原先的“调和号”变为“恒昌号”,纷歧而足。普通消费者在面对更多投资时机的同时,也包袱了更多的投资风险。
日前,国务院发文强调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掩护,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度层面对金融消费者权益掩护进行具体陈设。而互联网金融规模的消费者,或者将成为这一战略的直接受益者。
新瓶装旧酒,
互联网金融侵权防不胜防
尽管互联网金融规模还未呈现能够造成系统性风险的企业,但是近期新呈现的骗局照旧触目皆是。然而,模式再新,大都照旧“新瓶装旧酒”。以日前在海内放荡扩张的MMM金融合作社为例,该平台声称要“摧毁不合理的世界金融体系、冲破金融家的控制、创建普通人的社区”,而其模式介绍则具备门槛低(60元起投)、周期短(15天)和高收益(月收益30%,年收益23倍)等等极具吸引力的条件。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不提名预警,“此类运作模式违背价值纪律,资金运转难以恒久维系,一旦资金链断裂,投资者将面临严重损失”。
“许多互联网金融公司操作互联网金融的热度,把传统事物包装一下,以高收益吸引投资人。”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副会长周治翰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样暗示。
互联网无疑让投资行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记者在采访中发明,固然高收益吸引眼球,而投资周期较短,甚至“随存随取”等条件则是诱导投资人降低警惕,不绝追加投资额度的要害原因。不少被侵权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曾汇报记者,投资初始往往都意识到了风险,先投入少量资金“试验”,很快就能连本带利取回,于是逐步加仓,越投越多,以致最后损失惨重。
借助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侵权的行为也变得越发具有隐蔽性。虚假标的、抵押物不敷这些在传统借贷干系中经过实地考察能够辨明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真假莫辨。近期跑路的365金融就被媒体曝出抵押物“坑许多”。
产生侵权行为之后,对消费者权益的追索也较传统金融越发困难。周治翰汇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如果网贷平台违规操纵分拆标的,大概使用虚假标的,消费者难以判断钱流向哪里,追索更是难上加难。
监管并非不严,严格守法是焦点
尽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差异业态的快速融合给监管带来了必然的难度,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并非“无法可依”。中国政法大学金融创新与互联网金融法制研究中心主任李爱君汇报记者,今年7月18日,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成长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对付互联网金融的模式、界说都做了界定,也指出了种种模式所遵循的法令制度,此刻各个具体的监管机构都在制定具体的监管细则。“只要协同共同,权利义务到位,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李爱君暗示。
周治翰也暗示,对付平台来说,信息披露、资金池、自融、自包管、告白宣传等问题都有严格的法令划定,只要严格做到守法,“问题应该不大。”
但是网贷行业近期照旧风险多发,据网贷之家统计,2015年10月底正常运营的P2P平台为2520家,个中,新上线平台数量为150家,新增问题平台47家。而截止到2015年10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到达3598家(含问题平台),累计问题平台到达1078家,几近三分之一。
尽管《指导意见》已经明确划定,在个别网络借贷平台上产生的直接借贷行为属于民间借贷领域,受条约法、民法通则等法令规矩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范例。网贷行业照旧频现“跑路”现象,好像“有法难守”。周治翰汇报记者,互联网金融需要的专业性很强,有些平台可能并非有意欺诈消费者,但是由于风控不到位,最后资金链断裂,照旧损害了消费者的好处。
周治翰也是知名P2P平台开鑫贷的总经理,他汇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运营中也曾经发明有借款人试图“化整为零”,将资金通过多个渠道最终投向风险较高的地产项目等行为,但是凭借对行业的了解和大量的数据积累,有经验的机构照旧能够将此类项目剔除。“这对付平台的专业性和风控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我们主张在什么方面有优势的机构打点什么样的风险,互联网金融平台如果把资金堆积到不熟悉的高风险的项目上,风险打点难度可能就很大了。”周治翰暗示。
消费者也是监管的力量
李爱君汇报记者,消费者权益掩护实际上也是环绕市场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一种监管模式,监管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处事的行为,立法的方针和理念是担保这种行为不会促使金融体系发生风险。“这并非是汇报消费者,斗胆投资吧,你们受到掩护了。”
“消费者也是监管的力量,”李爱君说,“如果消费者有能力分辨和理解庞大的金融产物,在不能分辨和理解的时候,有理性拒绝高收益的诱惑,不去选择风险大的平台和机构,这自己就是有力的监管。”
然而不绝袒露的问题平台和维权事件照旧说明了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理性分辨能力有待提高。周治翰透露,普通消费者在投资时往往不具备辨此外能力,容易轻信一些问题平台给出的信息,本身难以分辨项目的风险。
对此,李爱君倡议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她暗示,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都要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提高金融消费者的理性、风险认知能力和金融行为能力。李爱君建议金融消费者,投资之前必然要当真看看平台的管理布局、交易布局和交易流程等是否正当和安详,如果交易布局和流程违法和过于庞大,那将来必然会出问题。其次是要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偿债能力如何,“P2P平台的投资属于民间借贷领域,是借款条约法令干系,本身要对本身的投资行为卖力。”李爱君说。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P2P火爆背后“坑许多”:新瓶装旧酒侵权防不胜防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谢谢合作!
![]() |
很少有人知道所以肯定赚 |
美国最新就业数据表现不佳,这可能预示贵金属牛市正要开始。
[详细] |
![]() |
证监会:正研究中概股回 |
|
凤凰财经5月6日讯针对有传言证监会将暂缓中概股在国内上市,证监会新闻发言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