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经济界和舆论界一些人士关于“中国经济应由处事业主导”的概念是不正确的。无论从处事业原来属性、中国新型产业化进程,照旧西方发家国度的后面教训来看,占据中国经济主导职位的应该是产业制造业而非处事业。 处事业又称第三财富,是指除第一财富、第二财富以外的其他行业。其以第一、第二财富所缔造的产物为根基物质条件,主要通过处事形式满足出产和糊口的各类需要。 2013年起,中国处事业占GDP比重凌驾第二财富,成为百姓经济第一大财富。今年前三季度,处事业占GDP比重为51.4%,继续领先第二财富。 但是,这并不料味着处事业代替产业制造业已经占据大概应该占据中国经济主导职位。 所谓“主导”,顾名思义就是“居主要职位并引导事物成长”。处事业在百姓经济中所占比重可以位居第一,以吸纳更多就业、促进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糊口需要,但却难以发挥“引导成长”的感化。 个中,要害原因就在于,处事业的成长必需成立在产业和农业成长的前提之下和根本之上,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以说,处事业是“敦促性财富”,而不是“引导性财富”。 以农业为根本、产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成长,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门路历程中对成长中国经济提出的一个独创性的概念。 自18世纪中叶人类开启产业文明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格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产业制造业作为物质支柱,就没有国度和民族的长期强盛。制造业是百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新中国创立尤其是改良开放以来,中国在极其单薄的根本上成长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彻底摘掉了“农业大国”的帽子,跻出身界经济大国,靠的就是对峙以产业为主导。 历史实践表白,产业制造业缔造了大量物质财产,是中国经济成长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要害性规模和前提性规模,为第三财富的快速成长缔造了良好的根本和条件。 陪同着产业制造业成长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制造国;同年,中国凌驾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4年,中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继续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职位。活着界500种主要产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物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闻名全球。 展望未来,产业制造业仍将在中国经济成长中发挥主导感化,并逐步实现从低端向中高端,从低本钱出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财富、高新技术财富的转变,最终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缔造”,从“产业制造业大国”转为“产业制造业强国”。 中国成为产业制造业强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推进“新型产业化”。2002年召开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走新型产业化门路”。 21世纪的产业化与18-19世纪的产业化内涵已有很大差异。信息技术的普及、20世纪积累起来的科学常识和技术发现,使传统产业的面貌产生着巨大变革。 中国提出的新型产业化,就是对峙以信息化发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耗损低、情况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获得充实发挥的产业化。 今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动作大纲,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方针。 其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队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到达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程度;第三步,到新中国创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职位越发固定,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产业制造业仍应占中国经济主导职位”,这也是西方发家国度经验教训给中国的深刻启示。美国曾经恒久作为全球产业制造业第一大国和第一强国,但最近二十年,其经济总量凌驾70%转向处事业,金融处事业更是在美国主导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中飞速成长。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对经济的孝敬不绝萎缩,并跟着全球财富分工调解呈现了“财富空洞化”。 亚当·斯密说:“一个国度的财产不是钱币的数量,而是其人民的出产能力”。忽视包袱经济“造血”成果的制造业,而把大量成本要素投入到华尔街的金融漩涡中,最终引发了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这让美国人认清了经济太过脱离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危险。 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汇报人们,靠钱币超发、靠借债、靠房地产投资只会继续制造泡沫。依靠虚拟经济的增长来盈利,那是好处的再分派,只有依靠实体经济的成长才气真正缔造价值。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深刻反思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布局调解已玉成球性趋势。处事业比重凌驾70%的美国、英国等西方发家国度,近些年纷纷提出“再产业化”战略和重振制造业的强力政策,就是因为它们看到了“处事业主导经济”的不行行。 对付一个大国而言,拥有能够主导经济的产业制造业对付担保本国恒久繁荣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对付谋求实现民族再起的中国来说更应如此。 在中国经济范围连续扩大、质量连续提高的根本上,一二三财富应该协调成长,处事业比重可以“适度”凌驾产业制造业,但这只是“数量问题”,而不是“性质问题”,即它不该代替产业制造业的经济“主导职位”。(记者 刘欢 王建华 王亚光 张琴) (责任编辑:小路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