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执行任务见闻
“中国军人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执行任务见闻
11月的绥德鲁时而烈日当空,时而暴雨如注。一夜暴雨事后,记者伴同驻扎在这里的中国维和工兵前往距离市中心70公里外的任务区执行任务。
天刚亮,门路中队的十几名执勤施工人员精神奋起,收拾装备,短短20分钟内他们完成了洗漱、用饭、整队登车,出发。陪同着车辆马达的轰鸣声,全体队员乘坐一台牵引车、一台自卸车分开了营区。当天执行任务的路段是连接该国首都蒙罗维亚与东南部都市绥德鲁的独一一条公路。
驶离驻岛?周约10公里水泥铺就的马路后,车子拐入高卑不服的红土路,开启波动模式。然而,战友们对一刻不断的波动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们恶作剧说:“这节奏我们完全可以随着唱起摇滚歌曲了。”门路两侧是郁郁葱葱、深不行测的灌木丛。
经过近3小时的波动,在一处积水路段,淤泥、坑洼阻断了去路,工程救援车停了下来:左前方一辆满载货品的大卡车陷入泥坑;一辆改装过的面包车挡在路中间,深陷淤泥;再往前,几十辆大卡车横七竖八地停在路上;无奈的群众散布在路两旁,焦急地期待着救援。
中国维和工兵随即展开救援:操纵手开始启动工程机械,中队长马建宇指挥队员迅速到位,责任分工清晰明确,整个历程只有对讲机的声音和马达轰鸣声。
他们首先对一辆大卡车进行施救。卡车司机巴希尔常年往返于这条门路上。他说:“车子昨晚陷入泥坑后我整小我私家都瓦解了,要不是中国救援队,我还得等几十个小时,他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辆载满了大米、糖和水泥的重型卡车陷入一米多深的泥坑,后轮胎几乎被淤泥没过,在斜坡倾斜,颤颤巍巍,随时都有可能侧翻。“我全家所有家当都没有这些货品值钱,如果车辆侧翻导致货品损失,我没法给货主交代……” 巴希尔感动地说,谢谢之情溢于言表。
“天气越糟,工兵越忙。”疏通拥堵路段后,中国维和工兵继续向前,前方或者是亟待救援的车辆,或者是急需修缮的门路。据工兵大队大队长倪景玉介绍,如遇雨天,每天要救援20至30辆被困车辆。
1989年至2003年,利比里亚历经了十多年内战,根本设施损毁严重。按照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中国自2003年开始派遣维和队伍赴利比里亚,陈设于首都蒙罗维亚及绥德鲁,执行运输、工兵、医疗等任务,至今已派出18批。
绥德鲁距离蒙罗维亚约500多公里,两地之间只有一条公路,常年靠联合国维和队伍养护,旱季灰尘飞扬,雨季泥泞不堪,两地往返少则几天,多则两三周。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工兵的看家本事。以绥德鲁为中心,中国工兵已往十几年来,担负着4条主要补给门路和两条疆域公路总计400多公里门路的维修维护任务,累计勘察和修复门路9000多公里,架设、修建桥梁近200座。
门路抢修、工程救援,中国维和工程兵一线功课马不断蹄,始终冲在任务第一线,任务再重不叫累,条件再差不怕苦,困难再大不垂头。从利比里亚战后秩序规复到携手抗击埃博拉,中国维和官兵与利比里亚当局和人民一道,全身心投入到利比里亚的建设中。
记者在绥德鲁采访期间,参与了中国维和官兵为驻地地址的绥德鲁市土博曼和芭芭小学捐赠书包、铅笔、文具盒、篮球和足球等文体用品的援助典礼。校长泰利很是感激中国工兵队伍的援助,暗示“这在联合国驻绥德鲁维和队伍中是唯一无二的,也是中利友好交往的象征”。
十几年来,中国维和官兵积极履行联合国维和使命,在本地铺路架桥、扶贫济困,为社会不变和经济成长作出了突出孝敬。正如工兵大队大队长倪景玉所说,“我们架起的是友谊的桥梁,流传的是文明的友谊,播下的是但愿的种子,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履行好维和使命,为利比里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孝敬”。 (记者杨慧 袁炳忠)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中国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工兵分队执行任务见闻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谢谢合作!
![]() |
男子为“减压”砸车16辆 |
男子为了“减压”疯狂砸车16辆,更让人惊讶的是,面对民警的审讯,竟称:“ [详细] |
![]() |
KTV陪唱小姐被10岁男童 |
最近一段影片在大陆网友间热传,画面地点是在KTV包厢内,一名年约10岁的男
[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