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家居设计 娱乐八卦 汽车新车 房产楼市 科技电脑 教育高考 财经股票 女性时尚 健康养生保健 游戏新游 滚动

98岁远征军老兵拜谒中山陵 打过滇西松山战役(图)

http://hxianet.com    2015-12-03 17:34   新闻来源:光明网    

老人拜谒中山陵 志愿者供图

老人讲述当年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昨天上午10点,来自广西的中国远征军老兵熊寿明,了却了他十几年前的心愿——到南京中山陵拜谒孙中山先生。此前因为担忧老人年事已高,南京1213志愿者联合会还专门招募了8位武术学校的志愿者,但98岁的熊寿明兴致颇高,几乎全程步行登顶。这位参与过今年9月3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老兵,当天穿戴阅兵式的定制打扮,胸前佩戴着抗战胜利纪念章,神气十足。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辅佐98岁老兵谒陵

  来了8个“武师”志愿者

  前几天,南京1213志愿者联合会卖力人文心结识了一位非凡的客人,他是从广西南宁赶来的98岁中国远征军老兵熊寿明。在今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熊寿明作为抗战老兵,坐在抗战老同志搭车方队的第二排。

  熊寿明坦言,此次来南京有个心愿,就是到中山陵谒陵。熊寿明耳聪目明、腿脚灵便,规划拜谒过中山陵后去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你怎么上中山陵?”文心问。“走上去。”熊寿明脱口而出。“三百九十多级台阶呢。”文心有些担忧。“我是军人。”熊寿明面不改色。

  这一段对答,让文心觉得应该做点什么。当晚,她就在伴侣圈发出动静,“百岁老兵心愿——我想上中山陵,见中山先生!”

  “这是一则征集帖,征集12月2日上午能陪伴爷爷登中山陵的志愿者(卖力抬轮椅上下台阶)。”令文心意想不到的是,第二天,便有热心人士辅佐她联系了南京一家武馆的八名武师,以及爱心车辆。

  回绝志愿者资助

  老人要本身爬台阶

  “十几年前,我曾经来过中山陵,但其时的祭堂没有开,我就趴在门上远远地向里面看了一眼。”昨天上午10点,熊寿明在志愿者的陪伴下,来到中山陵前的泛爱坊前。

  老人穿戴在阅兵式上穿过的打扮,左胸前缝着队伍番号及职务——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主座部运输15团12连连长。两枚纪念章熠熠生辉,一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一枚是参与阅兵的纪念章。

  老人究竟98岁了,志愿者带了轮椅,各人抬着老人往上走,但抬了几步,他不愿坐了,对峙本身走上去。

  “志愿者们是好意,但我既然能从南宁来南京,就能量力而行走上去。”熊寿明休息了两次,最终顺利站到了祭堂前。

  进入祭堂后,熊寿明推开了志愿者的搀扶,徐徐走到孙中山雕像前,举起右手敬了个军礼,许久没有放下。陵园打点处还专门为老人开放墓室,只有熊寿明和三个志愿者进入。绕场一周,在孙中山的汉白玉卧像前,熊寿明两度三鞠躬、敬礼。

  主动请缨参与远征军

  打过松山战役

  1937年,熊寿明正在广西南宁读高中,“其时我筹备高中读完读大学,然后做老师的。但日本人打抵家门口了,还读什么书呢……”熊寿明投笔从戎报考黄埔军校,厥后成了黄埔六分校十四期交辎科的一员。

  1939年从黄埔军校结业后,熊寿明便进入百姓革命军46军170师照料处,成为一名见习军官,卖力在师团之间通报作战呼吁。

  1939年11月24日,日军攻占南宁,熊寿明随队伍往武鸣岑岭坳后退。这一年的12月2日,日军侵占岑岭坳,扼住了旧南武公路的“咽喉”,他们在坳顶、周边一带相连并且重要的山头挖了战壕,配置了山炮4门,不少村民和难民被日军的炮火炸死。

  “我们170师没有飞机,没有炮,只有一排又一排的兵,背着7斤重的步枪上场战斗。加上弹夹,每个士兵要负重十几公斤。”熊寿明回想,悬殊的兵力使岑岭坳一战打得额外艰难。仅在岑岭坳阻击战中,170师508团敢死队就牺牲了300多人,尸体漫山遍野……

  1942年,熊寿明申请随中国远征军去战事日趋激烈的云南,他被编入中国远征军卫立煌主座部15团12连,参与了环球闻名的滇西松山战役和龙陵战役。

  “松山战役打得很惨,我们的队伍是用步枪,仇人的碉堡上面有一米高的土层掩护,我们的炮弹炸不进去。厥后仗打完了,卫立煌派人来盘点人数,发明一个连一共150小我私家,牺牲了三分之二。”厥后,熊寿明赴大理征兵,以增补松山战役伤亡军力。

[责任编辑:司令员]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98岁远征军老兵拜谒中山陵 打过滇西松山战役(图)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谢谢合作!

  • 热点新闻
  • 推荐阅读
    新闻图集
    猜你喜欢
    无法在这个位置找到: footer_articl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