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梦CMS - 轻松建站从此开始!

当前位置: > 财经频道 >

阜阳助力农民“创客” 借互联网+促农业转型

时间:2015-12-15 16:19来源:网易 作者:司令员 点击:
中新网阜阳12月13日电(黄巧 周锐)农民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和加工,在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实行机械化功课和智能控制,种地一年能挣上百万……在许多人看来,好像很难将这样的场景与传统农业联系起来。事实上,今天,这已成为传统农业大市阜阳许多种植大户的真实

  中新网阜阳12月13日电(黄巧 周锐)农民引进新品种进行种植和加工,在连片的温室大棚里实行机械化功课和智能控制,种地一年能挣上百万……在许多人看来,好像很难将这样的场景与传统农业联系起来。事实上,今天,这已成为传统农业大市阜阳许多种植大户的真实写照,“农业”已甩掉了已往浑身泥土的形象。

  近年来,有着“百亿江淮粮仓”之称的阜阳市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紧紧环绕“范围、布局、转化、相助”的八字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成长。数据显示,阜阳市地皮流转总面积460万亩,流转率53.5%;农民专业相助组织到达7684个,家庭农场注册2700家;全市特色农业快速成长,目前已培育特色专业村116个,个中亿元村20个。

  “阜阳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和‘农’,阜阳人不能忘‘本’,‘本’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阜阳市市委书记于勇说,“我们正在努力打造从‘百亿江淮粮仓’到‘千亿江淮厨房’的转变。”

  返乡农民创业发动留守村民就业

  今年36岁的姚亮是雨辰农副产物开发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也是阜阳近三万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中的一员。

  和阜阳其他村一样,颍州区马寨乡姚楼村的许多青年劳动力在外务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小孩,许多地皮并未获得很好的操作。姚亮正是在两年前抓住了这一机遇。他和几个伴侣在姚楼村承包了1100亩地皮,开始雇人耕地、搭建大棚、买种、播种……短短几个月时间已经投入了近四百万元。

  如今,姚亮经营的地皮里,大棚里的西瓜等经济作物的平均收益到达每亩8000至10000元,裸地种植的红薯、娃娃菜等带来的收益约每亩6000元。

  回乡前,姚亮在郑州等地做农产物批产生意,积累了客户资源,这也为作物的销路打下根本。“从今年8月份至今,地里的马铃薯日销量到达了四万斤。”姚亮孤高地说。

  除了经济效益,姚亮承包的1100亩地还解决了四周村民的就业问题。姚亮说,每三亩地就需要一个劳动力常年驻地干活,到了农忙的五六月份,至少有600多人在田间劳动。

  今年66岁的李献芳是马寨乡姚楼村的贫困户,儿子和儿媳常年在外打工,她和老伴在家照顾孙子。从去年开始李献芳开始在姚亮的地里干活,撤除一些天气欠好的日子,一年下地干活的时间约莫200天。“都是泛泛的庄稼活,一天下来能挣40块钱,一天一结,每年能增加8000元收入。”刚从自家菜园回家的李献芳说,四周乡村有不少中老年人都来地里干活,增加收入。

  借助金融思路解决农作物存储难题

  日前,在安徽三泰面粉有限公司太和县原墙镇小南街粮食银行营业点,不绝有前来取面、取米的农户,营业点卖力人刘彬忙得不亦乐乎。“在咱这存粮可不白存,一斤小麦一年有6分钱的利息。”刘彬说,农户还可以采纳随行就市的方法存粮,结算时小麦的盈利部门,公司和农户三七开。

  而在太和县产业园区的三泰粮食银行总部,不绝有运送粮食的大货车收支,同样是一派繁忙景象。

  三泰面粉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祝跃华介绍,由于缺乏储粮技术和设施,农民存粮年损失在6-8%之间。粮食银行为农户提供储量场合,当农户储存的小麦到达必然数量时,四周的银行网点便会布置运输车辆运送农户的储粮,过称、挂号后给农户留下存折。

  祝跃华暗示,银行以高于国度最低掩护价的价格收购小麦,一方面减少了农户的损失,另一方面给以利息,这样农民种粮的收入得以增加。“我们开办粮食银行减少了粮食损失,也节省了老黎民的保管用度,同时将小麦酿成了流动的资源。”

  据了解,借鉴了银行存储、信贷成果和相关打点方法,有网点、有存折、通存通兑——几乎和银行成果一样的粮食银行,并不是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但是,这一创新举措已经展现出了农业财富化企业的成长潜力:运行不到四年的三泰粮食银行,现已笼罩全县31个乡镇,成长储户一万余户,收储共约35000吨小麦。三泰粮食银行的网点也不绝向基层延伸,实现了“全县联网、通存通兑”,更大处所便了储户存粮和兑换。

  面粉公司也从中获益。“我们把农户储存的小麦加工成面粉和面条,供农户兑换或投入市场销售,从消费产物中赢利。”祝跃华介绍说,作为一家以面粉出产为主的企业,三泰面粉公司每年需要大笔资金投入到粮食收购环节。如今,农民将粮食存在三泰粮食银行,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中转用度,从而降低出产本钱。与此同时,银行储户也成为了三泰面粉公司的潜在消费者,“他们都可能用存储的粮食兑换公司出产的面粉。”

  “互联网+农业”探索转型新路径

  近年来,阜阳农业也逐步走在依靠创新技术的轨道上。位于太和县的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有限成长公司就是个中之一,开办人太和县居民陈金良成立起了高尺度的现代化蔬菜基地。

  2013年,恒久在外成长的陈金良回抵家乡太和。在食品安详的问题中,他看到了成长优质、高效、生态、安详农业的辽阔前景,加上在外打拼积累的上亿资产,陈金良决定开办安徽有机良庄农业科技有限成长公司,立志通过成长现代农业,发动更多农民走上致富路。

  基地计划建设面积5000亩,分三期建成,目前一期投资6000万元,建设7000多平方米全自动智能温室,和168座日光温室,主要种植了番茄、茄子、黄瓜和其他绿色蔬菜。

  为确保大棚蔬菜安详、让消费者安心,基地在每个大棚内安装长途测控终端,卖力检测农产物的质量安详。副总经理彭博卖力基地的技术研发,他拿出他的手机,展示了大棚里的实时监测环境。“我们在每个温室大棚里安装监控设备,完整记录农作物的发展历程,消费者们可以通过网络上传的数据,对其购置的蔬菜瓜果进行监督。”彭博说。

  据彭博介绍,基地正在成立物联网系统,消费者购置产物后可注册一个ID号,能够看到从育苗、下地到除害的所有出产历程,从而实现全果真化。

  新思路敦促阜阳农业快速成长

  阜阳是一个拥有千万人口的传统农业大市,70%阁下的人口是农民。作为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市,阜阳到目前农民工转移就业人口到达321.5万人,返乡创业累计达3.66万人。

  “阜阳的成长最终要靠我们本身,敦促阜阳成长最大的要害就是‘当场’,1000多万阜阳人如果都在当地实现当场就业创业、当场上学、当场看病、当场消费,将会为阜阳未来成长缔造巨大的空间。”于勇在接受采访时说。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成长转化,我们的经验就是这‘八字目标’——范围、布局、转化和相助。”于勇说,下一步,阜阳将以农业现代化为根本,以产业化为重点,城镇化为保障,敦促一二三产彼此融合,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彼此支持,力争“皖北争一流、全省赶平均、同步达小康”,让阜阳走在皖北振兴前列、成为安徽成长重要增长极。

(责任编辑:小路仔)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Copyright 2015 华夏资讯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声明:本网部分信息转载于其他网站,如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72小时内与华夏资讯网联系 客服QQ:16014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