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养生资讯养生一族 膳食养生养生菜谱 养生常识养生运动 养生保健养生百科 四季养生

60年深耕易耨 农业科技改变包头人“菜谱”

http://www.hxianet.com    2017-04-05 12:41   新闻来源:海峡养生网    

res01_attpic_brief

市农科院温室里展出的番茄新品种

1

吕佩珂(中)与同事们一起进行研究旧照(资料图)

阴山脚下、黄河岸边、敕勒川上,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有关这座城市的“耕耘故事”,从未停止上演。无数怀揣建设草原钢城梦想的拓荒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把激扬青春奉献给这片热土。在钢花四溅、重器轰隆之间,有这样一群特殊的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深耕易耨于田垄之间。悠悠岁月六十载,正因他们的特殊贡献,包头的“菜篮子”日益充实,鹿城人的餐盘也越来越“五彩缤纷”。

蔬菜试验与工业建设同步

1957年,在度过了三天“等待分配期”、乘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后,22岁的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毕业生袁家琦站在了位于包头郊区的荒地上。这位深受苏联著名植物育种家米丘林影响的北京青年,还未从踏足异乡的兴奋中缓过神来,就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参与建设华北农业研究院(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派出机构包头蔬菜试验站。

这是一项关乎成千上万人吃饭大事的民生工程:按照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包头开始兴建工业基地,人口数量迅速膨胀,建设副食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构想也应运而生。成立专门的蔬菜试验机构,就是为了让农业科技更好地为副食品供应服务。

在获拨2万元经费后,袁家琦和四位从内蒙古农牧学院(今内蒙古农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一起,在麻池镇沃土壕村第七大队选定了蔬菜试验站的建设地址,并开始打井、建温室。他们与工程队一起住进了帐篷,吃“用羊油拌的砂锅焖饭”。

1958年,包头蔬菜试验站正式成立,并开始进行蔬菜科研生产试验。华北农业研究院派来了蒋名川、陶国华、陶辛秋、王坚、王珍5位专家来蹲点指导,袁家琦的师傅,便是著名的园艺学家、蔬菜贮藏与采后处理技术专家陶辛秋。

时至今日,袁家琦仍记得第一次与菜农接触的场景。在农民技术员高二的家里,菜农们围坐在一起吞云吐雾,谈论着如何提高蔬菜产量,袁家琦则坐在离众人几米远的门口,躲避着烟气。

在那个年代,菜农们无法意识到,一个首都来的从未下地育过一秧苗的毛头小子,将改变他们沿用了十几年的种植方式。

当时,为了阻挡季候风,菜农都会在田间栽培畦北面设置一排风障。袁家琦到田间查看发现,一个风障只能提高周边几米栽培畦的温度,发挥的效力有限。于是他和菜农一起动手,将单排风障改为多排风障,间隔有序,层次分明,保温的效果更加明显。这一改进,让菜农对袁家琦格外信服。

相对于改善原始的保护栽培设施,袁家琦的主要工作在育种方面。在蔬菜品种匮乏的情况下,袁家琦和其他科研人员一道,奔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引回了上百种蔬菜品种进行试种、筛选、示范推广,使不少优良品种在包头“安家落户”。在那个年代,保护地蔬菜生产技术的推广,让包头人已能在冬春两季吃到韭菜、蒜黄、芹菜、黄瓜等时鲜蔬菜。

从“解决温饱”到“吃出花样”

1961年,包头蔬菜试验站与郊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合并,更名为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现为包头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那时,包头已在河东镇、麻池镇、哈林格尔镇等地建起了8大片温室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已达7万多亩,总产量比以前翻了三番。

从山东农学院毕业的戚惕吾为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这位出身于书香世家、与余秋雨同乡的江浙女子,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农业科研中。与此同时,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的的吕佩珂也成为袁家琦的同事。尽管因研究稀土在农作物上的应用而为人熟知,但戚惕吾早年的科研方向,还是在茄子杂一代的选育上。因为育成“海六茄”,她曾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而吕佩珂则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蔬菜病害的研究上。他所编著的《蔬菜病虫原色图谱》,可谓蔬菜病虫防治的百科全书。

在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成立后的近20多年时间里,老一辈的农业科研工作者除进行引种、制种繁育和栽培技术试验外,还为郊区蔬菜生产队培训农民技术员。

上世纪70年代初期,袁家琦开始了对白菜育种的研究。当时,在包头普遍种植的白菜品种是“青麻叶”,由天津和河北两地的白菜品种杂交而来,产量虽大,出苗却不整齐。在人事变动、白菜育种研究中断的情况下,袁家琦从零开始,选育了不同品系之间的杂一代品种“中青816”。这一品种得到推广和种植后,产量和整齐度都较以往有明显提升。

育苗温室中不分四季,幼苗的任何反应,都有可能为研究带来启示,这使得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工作时间被无限延长。成千上万株秧苗里,强壮的“幸运者”被一株一株遴选了出来,为了使各品种之间的优势杂交在一起,袁家琦几乎住在了田里。在他眼中,“科研与农时一样,是不能被耽误的”。

经过反复的选育及杂一代利用、推广,到上世纪70年代末,包头基本建成了以自繁为主、引进为辅的种子繁育经营体系,实现了大白菜、茄子、菜豆、青萝卜种子的完全自给。温饱问题得到解决,“提高饮食水平”便成了蔬菜科研的新方向。上世纪80年代,包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菜篮子”工程建设,蔬菜科研、试验、推广也被列为农业科技重点。农业科研人员从国内其他省份甚至是国外引进了一系列名、优、特、稀的蔬菜,如荷兰豆、苦瓜、茼蒿、樱桃水萝卜等,这在区内的其他盟市,都是十分少见的。

农业科研影响包头人“菜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期,包头设施农业兴起,农业科研人员对于蔬菜的研究,已不单单着眼于稳产丰产上,而开始追求抗病、优质、适应性强等目标。1980年,作为高考制度恢复后的首批大学生之一,从内蒙古农牧学院毕业的杨茂森成为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员。这个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对土地怀有特殊感情的年轻人,专注于茄子育种研究。如今,在包头种植的茄子品种,大部分都是由他和团队选育的。为了能借鉴更多的外地品种,杨茂森独自乘坐火车,前往北京、天津、河北、辽宁等地,收集了200多份茄种。根据亲本选配原则,杨茂森将两个地方品种经多年自交单株选择后杂交,选育出了具有早熟、丰产、抗病性强的“蒙茄3号”。

[责任编辑:念兰]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篇文章:60年深耕易耨 农业科技改变包头人“菜谱”  内容搜集整理于网络,不代表本站同意文章中的说法或者描述。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并且本站对内容资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自行甄别,谢谢合作!

  • 热点新闻
  • 推荐阅读
    新闻图集
    猜你喜欢